
咨询电话
010 68932217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散居在云南、广东、湖南等地,人口有 16,178,811人(2000年统计)。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有每年举行风俗性歌会-歌圩的传统,原有祈天乐神和择偶婚配两种形式,如今以男女青年交游嬉戏、演唱情歌或盘歌对唱为主,以春节、中元节、中秋节最盛。
壮族音乐属东亚乐系,包括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5类。民歌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等。山歌有单声部山歌和多声部山歌两种。单声部山歌有欢、比、诗、伦、加等传统类别。。按音乐特点,单声部山歌也可分为高腔山歌、平调山歌和谣唱山歌。多声部山歌多为同声结合的二声部重唱或合唱,,有按地区划分的方式,如南路山歌、北路山歌等,也可分为高腔、平调、谣唱三种。壮族小调,内容大多表现思念情人或叹不幸遭遇,有“论难”(苦调)、渔船调等多种。旋律多采用装饰性润腔,用五声性的六声或七声音阶。叙事歌,壮语称“伦考波”、“诗太排”等,意为咏古,唱词讲究平仄,有腰脚韵和勒脚形式,多有固定曲调。习俗歌主要有拦路歌、哭嫁歌。此外,还有儿歌和摇儿歌等。桂西南及滇东南至今保留有夜婚仪式、结队迎婚、对歌拜堂等群唱习俗,有程式化较强的成套小调。
歌舞音乐流传较广的有扁担舞、舞春牛、壮采茶等。说唱音乐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成,主要曲种有末伦、渔鼓、蜂鼓等。戏曲音乐有师公戏、北路壮剧、南路壮剧等。壮族民间乐器有擦奏弦鸣乐器马骨胡、土胡、清胡、七弦琴等;拔奏类弦鸣乐器乐器有天琴、三弦等;气鸣类乐器有葫芦笙、木叶哨、敦都喔、竹笛等;体鸣与膜鸣乐器有蜂鼓、铜鼓、边鼓、横鼓、八音鼓等。多用于戏曲、曲艺、歌舞的伴奏。南部方言区有称为 “八音”的民间器乐合奏班,以鼓吹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