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010 68932217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族音乐

傣族传统音乐

浏览次数:713    时间:2017-11-27 12:58:12
分享到:

  傣族约有人口84万(1982),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等三十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傣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用德宏方言、西双版纳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有自己的拼音文字,但各地不尽相同。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同时还保留原始多神崇拜的习俗。傣族音乐主要包括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歌从内容和体裁上分为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曲等。
  山歌是一种山野歌曲,是青年男女在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时唱的抒情小曲。内容广泛、即兴性强。德宏地区的山歌有“喊嘛”与“喊同卯”之分。“喊嘛”包括城镇的山歌和农村山歌。其曲调抒情平稳。常采用宫、商、羽、徴调式,或明朗、或柔和。时而有调式交替和离调,风格别致。“喊同卯”是瑞丽一带山歌的称谓。曲调爽朗热情,多用徵调式,节奏自由,级进的旋律中时而出现七、八度跳进,体现“喊”歌的特点。
傣族的叙事歌分为以下几种:1)喊秀: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为主的民歌,流行与德宏的瑞丽、芒市等地。2)喊吴哦:以吟诵调为主。喊暖轰:歌唱性较强。3)桑烘:以唱爱情长篇抒情诗为主。4)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县边境地区。速度自由,由拉弦乐器或弹拨乐器伴奏。
  悲歌又称哭调。是丧葬之时妇女哭唱的调调。音域不宽,句尾长音常有明显的下滑音,无乐器伴奏。
  歌舞音乐有轻快活跃的“孔雀舞”;歌唱与舞蹈穿插进行的“跟鼓调”,傣语又称“喊海光”。“十二马调”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由12个男女青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表现青年们在赶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及每年12个月的生产劳动。曲调抒情,多为商调式。“依拉恢”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各地的群众性歌舞。音乐质朴热烈。“喊扎”是舞台表演的歌舞,多用七声宫调式,曲调欢快清新,风格独特。
  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剧,是在傣族民间歌曲和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并借鉴了汉族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男腔多用羽调式,女腔多用徵调式。唱腔基本由上下两句构成,但根据唱词的变化而长短不一。一般用小堂鼓、铜锣等伴奏。傣族的民族乐器有筚、葫芦箫、竖笛、木叶、口弦、象脚鼓、鋩锣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电话:010 68932217
Copyright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