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 68932217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部分分布于丽江、保山、大理、楚雄、德宏等地区。在四川省的盐边、盐源、西昌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怒江地区居住较集中,其他地区多与汉、白、彝、纳西等民族交错杂居。自称为“傈僳”,其他俗称有“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等。现有人口 634,912人(2000年)。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各地方言有所差异。曾有拼音文字、音节文字和拉丁文字(现较为通行)流行。傈僳族过去实行多神崇拜、图腾崇拜,19世纪后较多人皈依基督教、天主教。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傈僳族音乐属东亚乐系。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器乐等3类。根据织体形式,民歌可分为单声部与多声部民歌两种。单声部民歌较著名的有“莫卦吉”(是一种多由中老年人唱颂的叙事歌曲),较有代表性的有《过年调》、《打猎歌》、《盖房调》等。多声部民歌较著名的有“摆时”(亦称“摆时摆”或“摆时摆哦”),早期较多出现在傈僳族的“刮木热”(意即赛歌会)当中。傈僳族民歌歌词多以4句为一段,领唱与合唱各唱两句,合唱则多为二部、三部、四部。流行于贡山、福贡等县的《悠叶调》等。此外,其它较著名的民歌还有“批阿哦”、“夫知多哦”(喜酒歌)、“嘿时笃哦”(进新房歌)、“诗哦得哦”(哭丧调)、“萨讷期哦”(摇儿歌和儿童歌)、“尼无尼咕哦”(祭祀歌)等。其演唱方式有对唱、独唱、合唱;歌舞音乐主要有“夸克”、“切麻”、“夸且”(亦称为“跳戛”)等,最为流行的舞曲有《乌鸦喝水》、《公雀鸣叫》、《猴子调》、《斗羊舞》、《鸟王舞》、《鸡扒食》和《乌鸦喝水》;器乐主要有《传情调》、《对门蜜蜂嗡嗡叫》、《约玩调》等。主要乐器有其布、玛果、吉自、决列,以及地里吐(小竖笛)、唢呐、葫芦笙、大鼓、大镲、大芒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