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010 68932217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族音乐

普米族传统音乐

浏览次数:601    时间:2017-11-27 13:02:02
分享到: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兰坪、宁蒗、永胜、丽江、维西等县,现有人口33,600 人(2000年统计)。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通用汉文。历史上与多民族交往,因而其音乐也受到多民族的影响,形成不同地地域风格。
  普米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及器乐3类。民歌中较为著名的有山歌(普米语称谓“迪”),一般在山间放牧、行路或劳动时唱的歌,内容多属爱情方面,也有唱自然风光、劳动生活的,如《阿辽辽》等。可独唱或是男女对唱,曲调起伏跌宕,音域常超出八度以上,多为上下句体的乐段结构,歌词带有即兴性。习俗歌包括:史歌,一般由老年人演唱,曲调多为一个乐段的反复,节拍、节奏自由。婚歌,其中包括认亲歌、迎亲歌、出嫁歌、接新娘歌、锁媒人歌、请酒歌、做客歌、祝福歌等系列。每首歌的词曲之间,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祭祀歌,是巫师在祭祖先或鬼神等活动中唱的,如《格瓦松》、《嘛米喽》等,这些歌曲既有咏诵,又有唱诵。劳动歌包括砍柴号子、打场歌、打麦歌、打谷歌、打豆子调、纺麻歌、推磨歌、放猪调、放牛调等。以及小调等4种。歌舞音乐最为流行的有“打跳”(普米语称“甲蹉”,又称“锅庄”)。其中有边唱边舞的舞蹈歌和器乐伴奏的舞蹈音乐两种。前一种较为著名的有祝节歌、老人过年歌、羊皮鼓舞歌、弯脚舞蹈歌等。后一种较著名的,是用笛子或葫芦笙伴奏的乐曲,例如《杂杂蹉》(纺麻线舞曲)、《比洞蹉》(洗麻线舞曲)、《牙拉蹉》(摆手舞曲)等。乐器主要有竹笛、唢呐、口弦、海螺、人骨号、葫芦笙、四弦琴、羊皮鼓等。较为流行的器乐曲牌有唢呐吹奏的《过山调》、《翻山歌》、《海螺调》、《彩云调》、《老调》、《新调》、《山泉调》等,以及竹笛吹奏的《邀请曲》,树叶吹奏的《情歌调》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电话:010 68932217
Copyright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