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电话
010 68932217
纳西族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的接壤部。历史上记为“旄人”、“牦牛夷”、“牦牛羌”等。魏晋为“摩沙”;唐代为“磨些”、“么些”等。现有人口 308,839人(2000年统计)。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个方言区。文字-东巴文属原始象形文字,有东巴文和哥巴文两种;信仰本民族的东巴教,也信奉佛、道、喇嘛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灵;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兼多种经营。民间文学体裁多样、繁复。
纳西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器乐、宗教音乐4类:民歌有山歌、情歌、婚嫁歌、劳动歌、丧葬歌、小调、劳喂歌等;歌舞音乐较著名的有窝热热、筚篥蹉、芦笙蹉、勒尔巴蹉等;器乐有独奏类的口簧、麦笛、笛子、葫芦笙等。合奏类的有《勃拾细哩》,民间俗称“别时谢礼”或“白沙细乐”,是迄今传承并流行于纳西族民间的一部专门用于丧葬仪式的大型器乐、歌舞组曲。《丽江洞经古乐》,民间俗称“古乐”或“洞经音乐”。是明清以来渐次从汉族、白族地区传入,并被纳西文人广泛承袭和保留的一组声乐、器乐套曲,至今保留有40余个曲牌;东巴音乐是迄今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族宗教东巴教法事仪式和道教仪式中的音乐;纳西族传统音乐具有其后形态特征:多为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五声调式。
有少量#C宫或C宫系统的七声雅乐音阶。节拍节奏多样,乐段多由单乐句或双乐句组成,有少量二部曲式的歌(舞)曲。旋律多呈波浪式的平稳级进,上、下三度和下五度的跳进较多。演唱中衬词、衬字和装饰音等的使用较为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