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010 68932217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民族音乐

赫哲族传统音乐

浏览次数:601    时间:2017-12-07 12:57:06
分享到:

       赫哲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一部分散居在佳木斯、富锦、依兰等县。人口共有4,640 人(2000年统计)。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汉文。赫哲族世代生活于三江原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这里的环境自古以来就适于渔猎,除了从事渔猎生产之外也耕种少量土地。赫哲人的祖先与此地的“肃慎”、“挹娄”等古代居民有关。赫哲人自称有“那乃”、“那贝”、“那尼傲”等三种,意为“当地人”。“赫哲”为外族的称呼,来自清代 “赫真”、“黑金”等不同的记载。萨满教曾经是赫哲族信奉的主要宗教。

        赫哲族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由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两个部分构成。民间音乐主要包括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3种。民歌在传统音乐中占有主要位置,赫哲人称民歌为“嫁令阔”, 根据歌曲的题材内容可将“嫁令阔”分为渔歌、猎歌、情歌、悲歌等几种。大多数“嫁令阔”是五声性的,曲调优美、抒情、流畅,宫、徵调式为主要调式,曲调结构较简单,多由一个或两个乐句为一乐段,节拍比较固定,很少出现自由节拍,但是歌词一般不固定,多即兴填词。此外,“哈康布力”是赫哲族民间传说中的歌舞形式,意为天鹅之舞,舞蹈时两臂如天鹅两翼般张开,时而发出模仿天鹅的叫声,流传较广的舞蹈音乐是《天鹅姑娘》。“伊玛堪”是深受赫哲族喜爱的说唱形式,演唱不用乐器伴奏,唱词内容丰富,以英雄传说故事为主,固定曲调不多,一曲多用,旋律比较自由,无固定的节拍。每一段都是以拉长的衬词“阿郎——”吟唱,从高音区开始,旋律性较强,随后转到吟诵性的段落,最后又以歌唱性的曲调结束。赫哲族的乐器只有萨满使用的“温替恩”(单面鼓)和“空康吉”(口弦)两种,尚未形成完整的器乐曲。

       宗教音乐主要指萨满歌舞,是在萨满祭祀或请神驱鬼时歌唱。萨满身着神服,手持法鼓,边歌边舞,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单面鼓是萨满的主要法器之一,不同的鼓点具有不同的意义,萨满歌舞的曲调与民歌曲调相近,多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旋律中常有八度大跳。由于萨满教属于原始信仰范畴,萨满歌曲也可归纳于民间音乐。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电话:010 68932217
Copyright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