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0 68932217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巴里坤、木垒,以及甘肃省的阿克塞、青海的海西等地。人口1,250,458 人(2000年统计)。“哈萨克”这一名称出现于公元15世纪,有“避难者”、“白天鹅”、“自由人”等不同的解释。哈萨克族历史久远,其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居住于敦煌一带的“乌孙人”。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居民以牧业为主,狩猎为辅。曾经信仰过萨满教、佛教,后改信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两类。民间音乐有民歌、说唱音乐、民间器乐、舞蹈音乐等。哈萨克民歌的类别,有牧歌、狩猎歌、奶幼畜歌等劳动歌曲,还有颂赞歌、爱情歌、习俗歌等。按哈萨克族传统的民歌分类,是按歌词的规律和内容,分成“安”、“月令”、“吉尔”等三类。“安”在哈萨克语中是“旋律”之意,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歌词和曲名,旋律优美,音域宽广,节拍以2/4、3/4为多,多为独唱或两人齐唱,流传较广的歌曲有《美丽的姑娘》、《燕子》等;“月伦”意为“诗歌”,这类民歌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曲调也比较丰富,多为上下句或带扩充的乐段。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自弹自唱;“吉尔”即婚礼歌,是伴随婚礼仪式的一套完整的婚礼歌,包括《怨嫁歌》、《哭嫁歌》、《送嫁歌》、《挑面纱》等。哈萨克族音乐主要属欧洲乐系,民歌广泛使用七声音阶,但旋律进行中常具有五声性特征,显示出欧洲乐系与东亚乐系交融的现象。乐曲常使用混合多变的节拍。
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有冬不拉、考姆兹、斯布斯额、口弦、鼓等,其中以冬不拉的使用最广泛。民间器乐曲目比较丰富,流传较广的曲目有冬不拉乐曲《紫色的走马》、《四个旅行者》、《恰哈拜·恰拉甫》,考姆兹乐曲《金羚羊》、《深渊》、《独腿天鹅》,斯布斯额乐曲《额尔齐斯河的波浪》、《猎人和熊》、《少女的忧怨》等。群众特别喜爱使用冬不拉自奏自唱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