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010 68932217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

锡伯族民歌演唱会在中国音乐学院成功举办

浏览次数:643    时间:2019-11-18 15:53:08
分享到:

    为了更好的传播民族文化,展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11月4日,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社团“新山歌社”举办了一期特别节目——“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民歌演唱会”。该活动由中国音乐学院团委主办,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以及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共同承办。

 
        全体演员唱起了欢快的《打定巴歌》
 
    演唱会现场采用学术阐释和民歌展演相结合的形式,邀请来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宁市以及乌鲁木齐市的七位锡伯族民间艺术家,为大家带来了18首原汁原味的锡伯族传统民歌,为全校师生生动地演绎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锡伯族民歌,令在场的老师同学们近距离地观赏并领略到锡伯族传统民歌的艺术魅力。
    演出正式开始前,本次活动策划人、主讲人——“新山歌社”指导教师张天彤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锡伯族的历史。通过她的介绍,使现场观众们了解到,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朝廷征调部分锡伯族军民西迁至新疆戌边屯垦,形成了今天19余万人口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及东北三省等地的分布格局,其中,辽宁沈阳及周边地区人口约13 万余人,新疆察布查尔县人口约2万余人。张天彤教授带领现场的观众回忆锡伯族西迁历史时动情地说:“锡伯族的西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其意义有别于民族大迁徙,是为了祖国的统一、边疆的稳定而跨马戌边、卸鞍屯垦的壮举。同时,锡伯族的西迁,使满族文字和语言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发展和创新,为当代研究和解读清代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文小龙先生(左)和张天彤教授(右)进行现场学术阐释
 
    现场还特邀了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文小龙先生担任嘉宾主持。演唱会以郭俊刚的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锡伯族《婚礼歌》拉开了帷幕,在郭俊刚热情洋溢的歌声中,大家一下就感受到了锡伯族婚礼那热烈而又庄重的仪式场面,加上现场观众的唱和声,感染了在座的所有人,把人们带到了一对新人幸福美好的那一刻。 
    “田野歌”这类民歌是目前在学术界公认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锡伯族传统民歌,多在节假日聚会时或田间劳动时男女即兴编词对唱。这类歌曲通常只有固定的曲调,无固定唱词,几乎全部都是上、下句不对称的乐句构成,通常情况下上句短、下句长,上、下句往往是下五度呼应关系。唱词一般押头韵、腰韵或尾韵,有其特殊的格律,上句喻景,下句喻意。民间高手往往即兴编词,还把几首曲调串联起来演唱求得音乐上的变化。目前学者梳理出来的“田野歌”有不少于15种不同旋律的曲调,如这次展示的《田野歌—思念情人》《田野歌—阿林木库》《田野歌—深爱的歌》《田野歌—五月歌》《田野歌-思念歌歌》等,它们分别由郭笑媚、安秀芳、赵白萍、郭晓玲、安红媛演唱,都属于“田野歌”这一类歌曲但曲调各不相同。
 
新疆乌鲁木齐市级非遗传承人赵白萍演唱《田野歌—深爱的歌》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歌歌舞团演员郭俊刚(左)和民间歌手郭晓玲(右)演唱《田野歌—思念歌》
    萨满歌也是目前在新疆锡伯族人中广泛传唱的传统民歌类型,胡光清在演唱萨满调时,还根据个人的审美加进了蒙古族的低音呼麦唱法,使人听起来更加震撼有感染力。
 
新疆锡伯自治县民族歌舞团著名歌手胡光清演唱《萨满调》
 
    汗都春是东北的锡伯族西迁伊犁之后,在与历史上移居惠远、伊宁等地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汉族、回族同胞长期频繁交往过程中,向他们学习了源自西北地区的俗曲、小调、曲艺、戏曲等的基础上,融入了本民族的传统民歌音调和语言发音特点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特征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在新疆锡伯族民间又叫秧歌儿调。汗都春属于曲牌体,以曲牌联缀体为主,兼有单曲体,包含了平调、越调两大声腔系统,属于多声腔剧种。现在还在广泛地流传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乡镇村屯,民间还有不少的汗都春手抄剧本的留存。它是一种既下得了田间地头,又上得了专业舞台的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展演现场,由当地民间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民间歌手郭晓玲为大家演唱了《秧歌小调联唱》,集中展示了汗都春中的平调和越调的音乐样态。
    演唱会上,歌手们还演唱了《西迁之歌》《十二个月》《金纽扣》等反映重大历史题材以及日常生活题材的歌曲。期间,还专门邀请了来自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退休文化干部——锡伯族民俗专家安素先生现场介绍了锡伯族民俗。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退休文化干部安素先生现场介绍锡伯族民俗
 
    本次锡伯族原生民歌的舞台展示让中国音乐学院广大师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领略到该民族豪放的性格、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内涵深邃的多元音乐文化,正如张天彤教授所感慨的那样:“今天,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也趋于淡化。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守住了家园,从未放弃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而生活在新疆察布查尔县不足3万人口的锡伯族,虽然离开故土已有两个多世纪,在中亚众多民族文化交汇之地,却奇迹般的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传统习俗,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着周边民族的文化和现代文明,在保留本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多元共存百花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全体演员和我校师生于演出结束后合影

    本次活动已于11月3日应邀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进行了首演,这在锡伯族文化发展史上史无前例,随后又应“新山歌社”邀请在中国音乐学院进行了展演。这次活动不仅是锡伯族传统音乐的一次活态展示,同时也是民间与高校之间的有机互动,更是中国音乐学院广大师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音乐表演和学术研究而开展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张淼  关诺敏  高塔娜 /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电话:010 68932217
Copyright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 版权所有